【凱鈞的專家會客室】無聲世界裡的動人音符

當前持續處於新冠肺炎警戒時期,每日鎖定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,已成為多數民眾掌握疫情發展之即時方案,隨轉播畫面同時可見專業手語老師,同步進行即席翻譯。進而讓大家關注到,傳遞訊息時需細心透過多元管道與方式,才得以使所有觀者都能清楚接收正確的資訊,如此才能真正達到「溝通」與「發佈」資訊之目的

此次特邀專業手語翻譯員 蕭匡宇老師,以身為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之御用手語翻譯員之視角,與我們分享「手語」的意義與重要性,及其學習的管道與方向建議,秉持著謹慎與尊重的態度,透過表情與手勢建立起雙向溝通橋樑,該語言看似靜默,但當下無聲更勝有聲!

手語翻譯員 蕭匡宇(右)

現任新北市手語翻譯暨聽打服務方案督導,並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手語翻譯員,及曾任政府單位手語翻譯員培訓班講師。具備手語翻譯證照資格,以機智沈著與精準到位的手語展現專業服務,經驗豐沛且言簡意賅,因而廣受各大活動青睞與信任

 

 Q1.請問是在何種契機下牽起學習手語的緣分? 
起初與手語的結緣,真的是「意外」!當年就讀大一時,機緣巧遇參與手語社的同學,邀我參加手語社的活動,原本只是被聚會和小點心吸引的我,沒想到輾轉就此踏上了專業手語翻譯之路至今,緣分實在妙不可言!

還記得當時在社團學了首「我的思念」的手語歌,它是首民歌。竟才發現歌詞原來可透過表情、手勢、動作與感受,演繹出動人的樂曲,整個人被深深吸引著,更對手語產生了興趣!加上王興嬙老師的課程既有趣又生動,於是立刻被圈粉成為了社團一員,王老師也成為我的手語啟蒙者。但在這個時期,手語對我而言,仍尚未理解成是一種專門的語言,比較像是表演的一種管道,藉此享受在舞台上無拘無束展現自我的發夢階段,進而對其產生了興趣。

直至大學畢業那年,正逢國慶日時期,幸運被徵選成為國慶青年宣言手語代表,心想就以此作為手語社團生活的完美回憶與紀念,沒料到卻又因此開啟了邁向專業手語翻譯領域的道路。而在當時梁毓蘋及李振輝老師的細心指導與帶領下,得以逐步往手語翻譯方向前進;爾後又報名當時台北市勞工局委託中華民國聾人協會,所辦理之手語翻譯員培訓基礎班,開始歷經聾聽老師的雙語教學訓練,並於第一屆手語翻譯技能檢定中取得了證書。學成後便進入中華民國聾人協會擔任企劃承辦人,就此正式踏入產業之中

 

 Q2從學習至成為專業手語翻譯老師,歷經了多長時間磨練?是否曾遇上瓶頸? 

手語和學習其他語言一樣,都需持之以恆,且學無止境,至今我也仍持續磨練中,事實上專業技能的養成是很難以時間量化的,又與天分、環境、積極程度等因素息息相關。也因為自認不是最有天分的人,所以選擇採按部就班的方式不間斷地學習,幫助自己能持續進步,並從中提升專業度

而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瓶頸,還真有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又是山」的過程!每一個階段實際會遇到的困難截然不同,初學時基本就是從大量吸收手語單字開始,每個單字所代表的意涵,再加上手語必要的「表情」元素,對於長期倚賴口語配合聽覺溝通的我們,要改以臉部表情與手勢並用來傳達情感,且需真切揣摩與展現,這部分實為不易。

再經過基本功的學習後,下個階段才能瞭解手語是一個視覺且表意不表字的語言,其並非按照中文的語法順序來表達,例如:「把書放在桌上」手語的順序是先有桌子,接著是書,才有放的動作。如同中文相對於英文、日文、義大利文等語言,皆存有表達方式、思考邏輯與文化底蘊等差異 ; 而其中最困難的就是在面對有聲與無聲語言間的差異,要如何拉近這兩樣異材質的鴻溝,且還需盡可能貼近原意,這可是十分燒腦的功夫活!

像是曾遇主講者說到「狗吠火車」,在翻譯時,就須立即思考當下是要詮釋出「狗對著火車狂吠」的畫面?但實際則是還要能做出精準判斷,轉以「白忙一場」的寓意加以展現才算是完整。而每回進行現場同步翻譯時,需於有限時間內迅速消化海量資訊,同時要克服不可控的臨時干擾因素,像是聽不清楚、不懂意思,或下方提及的三個難處等情況。再以手語精準傳達,說沒有壓力是騙人的,且這些如實都在工作中體現,場場都是挑戰。

  • 有的難在聽到的素材–來源語
  • 有的難在語言的差異–諧音/抽象意境/沒有邏輯
  • 有的難在受眾的狀態–不同年齡/不同程度/不同語言習慣

 有的難在聽到的素材–來源語 

翻譯時最怕聽不清楚、聽不懂、過快的語速、諧音的梗……

 有的難在語言的差異–諧音/抽象意境/沒有邏輯…. 

其實沒有所謂的”最”難,因為很多都很難!如抽象的意境就不容易,因為手語是很具象的語言,而沒聽過的詞語或地名也是無解,像是「列支敦士登???」一時還真不知它在地球的哪一端啊!

 有的難在受眾的狀態è不同年齡/不同程度/不同語言習慣 

面對受眾對象的不同狀態也是因素之一,像是與國小一年級的聽障小男孩溝通時,因許多抽象概念他都尚未建立,就需更花心思想方設法轉化成讓小朋友能理解的方式。而一場現場的即席翻譯,與會者的需求各不同,有的需看文字+手語+口型,這就會使手語生硬且不自然,有的則不希望加口型作傳達,因為這樣反而干擾他們接收手語,因此要能符合每一次觀眾的期待,這也是一門學問!

 

 Q3.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擔任手語翻譯時,為清楚表達語法而無法配戴口罩,這讓許多民眾擔心安危。在工作時,老師有何自保的防疫方法? 

藉此順勢也與敬愛的讀者們說明,台灣聾人聯盟與全台22個聾人團體已發表聯合聲明,「由於手語是視覺語言,手語翻譯員的臉部表情,就如同口語的語氣或聲調,若臉部被遮蔽,將可能導致聾人無法讀取完整訊息。」

專業手譯員於工作前,都進行謹慎風險評估,疫情記者會場地皆執行完善清消,所有參與人員皆配戴口罩,並維持社交距離,設有透明隔板等措施,手譯員經評估為安全清況後,才能拿下口罩執行翻譯工作。當處於傳染風險較高的場域,如醫療院所等情境,則仍會戴上口罩才執行任務。而勤洗手、消毒,保持社交距離,則是隨時皆會保持的基本作為,如實依照指揮中心的防疫新生活指引做好做滿,更要積極配合疫苗施打喔 ,感謝大家的愛護,不需過度擔心的! 對了,你是否也登記施打意願,或已經順利完成疫苗接種了呢!?

 

 Q4.手語是聾人/聽障人士與外界溝通的重要管道,其傳達的方式,是透過單字串接成一段話,又或是採何種元素或邏輯進行完整的語義表達? 

手語包含了手型、手勢(如同注音符號或是字母的概念)、表情(如同說話時的語氣,疑問、肯定、否定、喜、怒、哀、樂)、動作(意指力道的強弱、程度、重複性)、位置、方向等元素。而手語有其文法,與中文的語法邏輯不同,手語屬於相當視覺化的語種。像是表達「我寄信給大家」,在手語的呈現是將「寄信」這個手語,從自己往各方向重複比出去,而非逐字比出「我/寄/信/給/大/家」。又好比「減肥」在手語裡的表達方式是 「減/瘦」,因為減完就變瘦了嘛,正常來說是不會越減越肥的!由此應能稍加認識手語和中文之間在傳達上的差異。

 

 Q5.全球語種多元,請問手語是採國際通用語法,又或各地皆有不同的傳達系統呢?不同地區的手語是否可直接進行溝通交流? 

這可是手語疑難中的大哉問!就以台灣來做比喻吧,像是「台語」因地方、民情、文化因素,而發展出像是宜蘭腔、海口音、文山腔等,南北口語也存有些微差異。「客語」亦有分四縣和海陸等,而原住民族更有各自獨特的母語。

同是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,能聽能說的地球人怎不將有聲語言一致化呢?這樣不就能使語言溝通暢行無阻嗎?但一方土養一方人,發展出各自習慣的交流方式與學問是很自然的過程。手語也是一樣的情況,其詞彙的形成,主要受在地文化、習俗及生活習慣所影響。由於各地種族文化及生活習慣存在差異,所以手語表達方式也各不相同。但值得一提的是,台灣和日本的手語呈現方式,是存有許多共通性的喔!

其緣由可追溯自日治時期,日本啟聰學校的老師來到台灣,並在台北、台南各設立啟聰學校,而日本手語有東京及大阪兩套系統,在台北啟聰學校的手語系統是承襲東京系統,台南啟聰學校則是以大阪系統為主,兩者差異主要是在詞彙的應用層面。後經時代演進與長期互動交流之下,現南北的手語大多都是可以順暢溝通的,不過兩派仍保有各自系統的DNA。

再者,世界聾人聯盟(WFD)表示國際手語(International Sign)或IS,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語言,不具備語言的完整特性,是基於不同國家的手語交流時存在溝通困難性,於是創作出來讓具有不同手語背景的聾人在特定國際場合、國際聾人事務活動(例如聽障奧運、世界聾人大會等)中藉以交流溝通的一種方式。其詞彙不多,需更靈活運用手語與動態視覺元素,但方法並不容易。多數時候仍各自使用當地的手語系統為主。

也因手語十分重視表情輔助、肢體動作模擬與清楚的方向性位置表達,要是讓一聽人、一聾人忽然置身異國,同樣各自接觸到當地的聽人和聾人,若聾人比聽人更快進入並適應當地情境,這將是可以預期的事!

 

 Q6.若想學習手語,甚至目標成為手譯員,有何管道可進行學習與考核,以及需具備哪些特質? 

想要學手語,就要先看學習目的是什麼,或許是好奇心,也可能真是滿腔熱血。如果是想學手語歌或簡易基礎手語陶冶心性,可於電視、網路的相關應用資源,或社區大學、社團中的相關課程即可接觸;如果想進一步學習手語,可上網搜尋聽障團體、協會的手語班,多會規劃出初、中、高三階課程,由淺入深進行生活應用教學;如果目標是成為專業手譯員,除可透過各地方政府不定時在社會局、勞工局等自辦或委外之手語翻譯培訓班,坊間亦有相應的手語訓練機構,以嚴謹扎實的授課方式進行訓練。此外,除了上課學習外,在成為正式的手語翻譯員之前,亦需通過勞動部技檢中心的手語翻譯技術士之考試並取得證照,用以具備專業資格。而長時間請益交流與自學複習,加上時常增廣見聞廣納各類知識,更是提升手語技能的不二法門,如此才能更向目標靠近!

 

 Q7.身為專業手語老師,曾遇上的職業傷害或難忘的經驗? 
猶記10年前,有次在外地結束課程後,約莫已是晚上10點了,正當回程北上時,卻接到派案中心來電,表示警局有強盜現行犯需做筆錄,希望前去協助翻譯。由於當地一時找不到可協助的翻譯員,也就在疲累的狀態下,即刻重新提起精神前往支援。在進行筆錄翻譯過程中,這位聽障現行犯表示心臟痛不適,隨後警方便安排救護車送醫,經急診檢查果真發現為急性心肌梗塞,需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。而因手術過程中需使用X光機的透視導引,身為翻譯員的我,也就這樣穿上無菌衣,又再套上鉛衣跟著進到手術室,眼看這既是嫌犯又是病人的雙手被上銬,在意識清楚下進行手術。期間同步翻譯提醒個案手術中需注意與配合之重要事項,並串起醫、嫌、警等三方之間的溝通橋樑,最後順利完成手術。當時醫師更表示,通常95%的患者多數容易錯過急救時機,這名嫌犯真是非常幸運!

待一切落幕回到家時,已是凌晨四點多了,當時醫生的話言猶在耳,要是沒有選擇趕赴現場協助翻譯而是直接回家,那會是什麼結局?嫌犯很有可能就此與世永別了!?而我卻也因此真實參與了一個人的生死交關,每每想到這情境,就讓我久久無法自己,同時也慶幸做了對的決定!

 

 Q8.「手語翻譯對於你的意義」,請蕭老師給予註解 
身為一名手語翻譯工作者,讓我對於語言及說話有了更深的體悟。當人們在表達時, 從大腦、內心,再到唇齒之間,是否真的都能言之有物且心口合一?一句話該如何好好地表達清楚?如何說得有條有理?反之,當透過雙耳聆聽時,是否能如實耐心並聽懂他人的話語,特別是話中之意,甚至是弦外之音,還是會出現過度解讀?在這個做中學、學中做的職業歷程中,深刻地發覺世界之大,知識無所不在,盼透過手語翻譯的工作,憑藉一己之力持續拋磚引玉,用愛與聾人及各界持續保持良性互動,更願此知與善的正向循環能綿延流長。

曾經,踏上手語工作之路的動力,是因助人而帶來了快樂 ; 然而,現在則深刻體認到,是這些各年齡與領域的聾人及聽障教練們,在不同個案互動中所給予的回饋,才是最珍貴的收穫。而我也將帶著這些溫暖祝福與喜悅,繼續勇敢往前邁進,用手語領略世界靜謐的精彩與美好!

 

 Q9.請蕭老師進行簡易手語教學分享 

 

 Q10.專業手語老師 蕭匡宇要給讀者的無聲真心話 

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,大家都很辛苦!工作和生活型態也有了很多的改變,但卻連帶讓聾人知的權利與權益被受到正視,這真是意想不到的。以往多只能在選舉或是少數的大型活動中,才有手語即時翻譯的出現。至於在其他生活情境中,要想爭取手語翻譯、聽打服務等機會,需耗費的心力及等待的時間,是漫長且艱辛的!

而當前各縣市的疫情記者會上,幾乎都能看到同業夥伴們努力的身影,真可謂是「疫外的收穫」。 而在手語翻譯員面前主要注視著的受眾群-聾人/聽障朋友們,也正因他們的存在與需要,才會有手語翻譯之必要性。

願疫情能早日趨緩,回復如常的平安生活,但這些基本「知」的權益別隨之消失了,且期待在更多的場域能看見手語翻譯及聽打服務。如今台灣手語已納入國家語言發展法,是正式認定的國家語言之一!未來在本土語言課程裡就有手語的選項,如同閩語、客語、原民語一般,可以預見台灣手語得以普及化,如果對於手語文化有興趣,歡迎加入我們一探究竟,在這無聲世界裡,正持續譜出動人暖心的樂章!

 

圖片來源:蕭匡宇老師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