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凱鈞話重點】生活本就大不易,情緒起伏要留意!情緒可能引發哪些疾病?如何控管情緒?
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又緊湊,成日被各種壓力包圍,像是來自家庭、學業、人際、事業、財務、感情、健康等因素,當長時間處於高壓與焦慮等狀態時,情緒就容易因過於壓抑或受迫害,而出現扭曲現象,使心理及生理都可能產生疾病。初期常因以疲倦、不安、失眠等症狀呈現所以易被忽略,而培養自覺性體察每日情緒變化,是相對重要的關鍵。學習消化及排解壓力與做好情緒管理,以遠離被情緒綁架或勒索,更能避免深陷情緒疾病或發生憾事之危機之中,這無疑是現代人必須關注、正視與肩負的重要議題與責任!
情緒的定義與種類?
圖片來源:pexels
每個有血有肉的個體必然會產生情緒,完全否定或壓抑情緒是不健康的;重要的是,我們可以感受情緒的存在與發生,但不應被情緒牽絆與左右。想要成為情緒的主人,就得學習如何管理情緒,包含敏銳察覺自身當下的情緒、接納與理解情緒的表現方式,及主動尋求適當的解決途徑,以避免陷入被情緒勒索,甚至導致行為失控、週而復始等惡性循環。舉例來說,如果很常容易因一點小事就鑽牛角尖或發脾氣的人,可試著找出讓情緒失控的主因,也就是挖掘出情緒引爆之癥結點為何。當感到煩燥不耐時,不妨暫時放下手邊代辦事務,藉由深呼吸調息,伸展緩解緊繃身心,散步透氣排解不快,或喝杯咖啡吃個點心,以減退不必要的情緒過度反應,可有利理出打結的思緒,並重新步入正軌。
情緒管理方法為何?
圖片來源:canva
1.學習覺察情緒
「情緒管理」並非指壓抑或消滅情緒,尤其負面情緒產生是無可厚非的,更重要的是應學習以正確方式,了解與消化不良的情緒。情緒管理的第一步,就是觀察自身情緒,理解自己當下真實的感受並將其具象化,例如透過寫日記具體詳細描述當下的事件、情境、時間、感受與反應,如胸悶、吼叫、哭泣、呼吸急促等,接著經冷靜後思考當下的表現過程,試著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,用以確認內心真正的感受。若練習過程中,已能坦誠面對自身有待改善之處,則表示已提高對情緒的自覺意識與作為,此即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關鍵要素之一。
2.接納自身情緒
罹患情緒相關疾病的案例中,許多是來自不懂表達自身情緒,或刻意忽略壓抑情緒所導致。情緒管理第二步,即時學習接納自身情緒的真實樣貌,擺脫全然「壓抑」的習慣,當出現負面想法或情緒時,不急著逃避或假裝沒事,更不需嚴厲自責。此時應大方面對,接納其存在,耐心傾聽內心的聲音,生氣就生氣、難過就難過,勇敢承認這些負面情緒確實存在,接著也不忘起身專注解決與消化這些眼前的問題。而在認同自身情緒的同時,更應扛起善後與面對問題的責任,不僅可效率走出不良情緒,更能避免引發不必要的傷害與風險。
3.適當抒發情緒
當負面情緒持續積累,又得不到有效的釋放時,便會影響人的精神與身體機能,不論是對自己或是他人,都可能產生傷害。情緒管理第三步,是藉由適切的方式來紓解自己的情緒壓力,例如找親友或諮商師傾訴、泡澡、下廚、運動、聽音樂、寫日記等,都有助抒發情緒。而藉由大吃大喝、抽菸酗酒、暴力自殘等極端方式宣泄情緒壓力者,不僅將危及自身健康與生命安全,也可能造成他人負擔與傷害,甚至觸及法律規範,因此,謹守道德份際是身為人的基本認知與作為。
情緒相關疾病為何?
圖片來源:pexels
精神之疾病
根據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, 精神疾病是大腦生病的結果,大腦是個精密的器官,掌管了我們的情緒調控、衝動控制、現實感判斷、思考內容等,一旦過程出現異常,就可能會呈現出憂鬱、焦慮、激躁、恐慌、妄想、幻聽、強迫思考或強迫行為等精神病症狀,進而診斷成特定的精神疾病。
恐慌症
恐慌症是一種極度焦慮的症狀,容易合併焦慮症和憂鬱症,主要表現為突發性,無法預期之極度恐慌焦慮的情緒,會出現坐立難安的行為,伴隨嚴重的身體症狀,例如胸悶、心悸、呼吸困難、頭暈、血壓升高、心跳加快等。
憂鬱症
憂鬱症是常見的精神疾病,指的是至少持續兩週以上的憂鬱情緒及缺乏興趣及活力之症狀,可發生在任何年齡,但多數人不自覺,或是不願承認及抗拒治療。常見症狀如快樂不起來、整天想躺床、腦筋變鈍、甚至嚴重時會有自殺意念等。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,至2030年憂鬱症將會由2004年造成全球社會經濟負擔第三名的疾病,一舉上升至排名第一的文明疾病。
焦慮症
焦慮指的是擔心、害怕的感受,當焦慮的狀態已超過適當的限度,並對生活造成困擾時,就可能是罹患焦慮症。常見症狀如坐立不安、出汗、頻尿、注意力無法集中等。
躁鬱症
躁鬱症正式名稱為雙相情緒障礙症,是一種經歷情緒的亢奮期和抑鬱期的精神疾病,當躁病發生時,可能會出現情緒過度興奮、易怒、憤憤等表現 ; 當鬱病發生時,則會出現如情緒低落、食慾減少、反應或動作變遲緩等。
高血壓病症
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,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、腦中風、糖尿病、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,也是目前全球疾病負擔排名的首位。當在不同時段,連續測得三次以上,若收縮壓超過140mmHg,舒張壓超過90mmHg,就達到所謂高血壓的標準。高血壓是隱形殺手,患者通常毫無症狀,少部分會有暈眩、心悸、頭痛、疲勞等症狀,當情緒激動時,脈搏會加快、呼吸變得急促,也容易引起血壓上升。
消化性潰瘍
消化性潰瘍就是胃、十二指腸等黏膜受到胃酸侵蝕而形成表面組織損傷。根據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衛教暨健康管理中心公告,容易得消化性潰瘍者,包含情緒不穩定,容易緊張焦慮、飲食習慣不良,三餐無定食定量、吸菸及喝烈酒、幽門桿菌感染或胃酸分泌過旺者等。
免疫力失調
情緒與免疫力息息相關!資深精神科醫師唐子俊曾表示,暴露在強大或慢性壓力時,免疫系統會受到明顯的衝擊,致使增高患上自體免疫疾病的危險性,且壓力下過度活化的自律神經系統,也可能會導致免疫反應的失調或失控。
*所有衛教資訊內容僅供參考,無法提供任何醫療行為和取代醫師當面診斷,當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時,即應儘速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
情緒失調支援管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