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凱鈞話重點】立冬食補養身寶典!七鍋經典調理良方解鎖,元氣活力一碗搞定!

在傳統農民曆中,內容會隨著一年24節氣來進行生活細節的提示,究竟先民流傳所指的24節氣代表著什麼意義?而即將來臨的「立冬」,又有什麼食養方案適合用來提升元氣與活力呢?此次就羅列出甘美營養的立冬食補菜單,還有貼心小叮嚀,如此就能精準調理,養出頭好壯壯的強健體魄,溫暖安心過冬!

圖片來源:canva

古代先民經長期農事運作,觀察並領悟出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之間的規則,並結合日月運行定律,便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,再將之分別命名,這就發展出了二十四節氣。而每個季節細分有6個節氣,春季: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;夏季: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;秋季: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;冬季: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

圖片來源:https://reurl.cc/Krq8Vn

每個季節中的節氣所代表的意義皆不同

 春季 

1.立春:進入春季,萬物復甦,充滿生機。

2.雨水:春風遍吹,天氣漸暖,冰雪溶化,空氣濕潤,開始降雨,且雨量漸增。

3.驚蟄:天氣轉暖,春雷震響,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,多半地區進入春耕。

4.春分:晝夜平分,多半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。

5.清明:天氣晴朗溫暖,草木發芽繁茂,農民忙於耕種。

6.穀雨:天氣趨暖,雨量增加,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,是春耕作物播種的好時節。

 夏季 

1.立夏:進入夏季,雨水增多,農作物生長漸旺,田間工作日益繁忙。

2.小滿:麥類為夏收作物,已結果籽粒飽滿,但尚未成熟,所以叫小滿。

3.芒種:麥類等芒作物趨於成熟,可開始進行秋播,如晚穀、黍、稷等。

4.夏至:白天時間最長,進入炎夏,萬物生長旺盛,雜草害蟲也迅速增長。

5.小暑:氣候開始炎熱,但尚未酷熱,忙於夏秋作物工作。

6.大暑:一年的最炎熱之時,雨水也多。

 秋季 

1.立秋:進入秋天,氣溫漸降。

2.處暑:處=終止,炎熱天氣結束,象徵氣候變涼。

3.白露:天氣轉涼,露凝而白。

4.秋分:晝夜平分。

5.寒露:天氣轉涼,露水變寒,將要結冰。

6.霜降:天氣漸冷,開始有霜凍。

 冬季 

1.立冬:進入冬季,一年的田間工作結束,作物收割後準備收藏起來。

2.小雪:氣溫下降,開始下雪。

3.大雪:降雪增多。

4.冬至:黑夜最長之時,進入寒冷。

5.小寒:氣候開始寒冷。

6.大寒:冷到極點,大寒前後是一年最寒冷的時候。

此時即將進入「立冬」時節,「冬」有「終」或是「凍」的意思,而「立冬」節氣的到來,代表著冬天已經來臨。大地草木凋零,蟄蟲伏藏,萬物活動趨向休止,陽氣潛藏,陰氣盛極,以冬眠狀態來養精蓄銳,好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。

東方先民將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,歷經三季的辛苦耕作,體力也漸漸衰退,也因為正式進入冬天,氣溫下降,所以在「立冬」便發展出「補冬」的食養文化,用來攝取營養以恢復元氣,也能安然抵禦接下來的寒冬天氣型態。

 

 立冬進補選項 

 羊肉爐 

圖片來源:https://softc.tw/chekuhotpot/

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,進補藥膳有分溫補跟涼補,「羊肉爐」屬於溫補,較適合氣虛及血虛的體質,或是正在坐月子和小產者,建議用「溫補」方式來進補。「氣虛體質」者,可緩解疲倦、臉色蒼白、手腳冰冷等問題;而「血虛體質」者,則可改善頭暈、心悸、臉色蒼白、手腳冰冷,亦具適度改善女性經血量少等症狀。而若氣虛、血虛體質者,錯以涼補調養,就容易會出現更加倦怠、疲勞、手腳冰冷、胃脹、腹瀉等不良症狀發生。

一般羊肉爐基本會用到的中藥材包括:「當歸」、「黨參」、「生薑」等材料。

「當歸」:具有補血及醒血作用。

「黨參」:用以補氣,穩定免疫系統,以提升免疫力。

「生薑」:有發散的作用,可促進血液循環,並能去除羊肉的腥羶味。

另外,可有補氣效果的黃耆;具備補血效果的黑棗;還有滋補腎陰的何首烏;以及溫補腎陽的杜仲,都是適合應用的安養素材。

 

 薑母鴨 
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tain.com.tw/feast/ins.php?index_id=16

寒冬必嚐的「薑母鴨」,主要會加入老薑、川芎、當歸等中藥材,因「鴨」在中醫觀點是「補陰,甘冷,滋陰補虛」之甘冷食材,因而適合「虛火上炎」者食用。據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蘇素滿指出,食補的燉湯除了中藥材具有調理作用,其搭配的食材也具有輔助效果,例如雞肉、鴨肉、羊肉、薑片和酒等,都是有助於修補組織、促進血液循環的食材,適當補充能讓手腳冰冷的問題,立馬獲得緩解!

一般常見的食補包括薑母鴨、麻油雞、羊肉爐等,這些較熱補的食材,皆適合體質「虛性」的人,但是「熱性」體質者就較不適合,幾口解饞則無妨;建議以平性食補為宜,例如魚湯、四神湯等就很適合。因薑母鴨除了有鴨肉,還有米酒、老薑、麻油、中藥材、豆腐乳等,都屬於熱性食材,燥熱體質者吃了就會更容易上火,且讓血壓上升或產生半夜睡不著等現象。另外,當感冒、咳嗽或是發炎時,更要避免吃薑母鴨、羊肉爐和麻辣鍋等食物,以免越補越爆燥。而秋冬季節也是病毒活耀的時期,感冒者應要避免「含酒精類」的食物,且吃過補也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,引起帶狀疱疹復發等風險。

 

 麻油雞 

圖片來源:https://news.easycamp.com.tw/km/km_doc/919

「麻油雞」當中的靈魂要角,就是「黑麻油」,其富含維生素E,具有抗氧化能力,能有利消除自由基,還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有助降低膽固醇,對保護心血管具有正向助益。另外,「老薑」亦是美味與營養的關鍵,當中含有薑烯酚和薑辣素等特殊的植化物,有抗氧化、抗發炎、促進血液循環、幫助身體抗菌、抗病毒等作用。而煮麻油雞時,多半會用麻油爆老薑,如此可以發揮薑的作用,對於驅寒與疏通經絡,特別具有幫助。

對於體質虛寒且容易四肢冰冷者,吃點麻油雞能感覺身體變得暖和 ; 但如果是體質燥熱者,吃了之後反而容易出現出油、長痘、口乾舌燥等現象。還有女性月經來潮時,亦不建議進補,以免過度活血,容易導致經期過長,甚至大量出血等狀況。應在生理期結束後一周再進補為宜,但若本身體質寒涼且經血量少,或有血塊問題,適量補充溫補食物,反而可有助循環,所以關鍵還是要針對體質做因應。另,於感冒時,表示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,此時體質因偏燥熱,所以也就不適合進補了。

 

 四神湯 

圖片來源:https://reurl.cc/Mk9zX3

「四神湯」原名為「四臣湯」,是以芡實、蓮子、淮山、茯苓等四味中藥材(四臣)搭配豬肚一起燉煮的中醫藥方。這「四臣」有互相加乘的作用,具有溫脾、健胃、補腎、利濕等助益。為使藥膳更加美味,常會加入當歸提味;加入薏苡仁亦可加強利濕作用,而豬肚本身則是具備顧脾健胃的好處。

據中醫師賴睿昕指出,四神湯可溫脾益胃,既可補充營養又有正向療效,適合體弱、勞累、消化不良、腹瀉者作為平日調養的藥膳 ; 也很適合「脾胃不開」的兒童,也就是因胃口不佳而長得瘦小的孩子。而「體質」主要依賴先天的腎臟功能表現,以及後天的脾胃滋養而形成,脾胃是吸收營養與氣血生化之處,如果脾胃強健,消化吸收功能就能良好,當五臟六腑得到適當的滋潤和充分的營養,自然就能養出茁壯體魄。四神湯屬平補的藥膳,適量攝取有益健康,是四季皆宜的大眾食補方案。

 

 十全大補湯 

圖片來源:https://icook.tw/recipes/360521

「十全大補湯」主要是由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合四物湯(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熟地)再加上黃耆、肉桂所組合而成的方子,四君子湯跟四物湯分別是補氣補血的藥方,兩方合用可以氣血雙補,如古籍記載的治諸虛不足、五勞七傷,久病虛損等問題,本方適用於氣血兩虛引起的頭暈、疲倦、四肢不溫、月經不調等。

其成分組成多是溫補的藥材,其中肉桂更是辛甘大熱之品,如果本身體質燥熱,或是體內濕熱蘊積之人服用,恐怕是熱上加熱,很可能有口乾舌燥、煩躁、難入眠、頭痛、大便乾結等上火現象。另外,如果正逢感冒、腸胃炎、月經來潮期間或有嚴重皮膚瘡瘍時,也不適合食用。

據田宜民中醫師表示,日常應保持寧可不補也不要亂補的原則,有任何疑問先諮詢醫師,才能確保身體健康!

 

 薑絲魚湯 

圖片來源:https://food.ltn.com.tw/article/9917

魚肉的蛋白質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,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,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很好的幫助。而魚湯鮮美溫潤,營養很容易被人體吸收,特別對於孩童、術後恢復期者及老年人,都是良好的營養補充優選。

大部分的魚類多適合煮湯,其中又以油脂越多的魚,更能使湯鮮味美。煮湯因為需稍長時間加熱,所以可選擇肉質具彈性的魚類為主,並可加入少許薑絲去腥。提醒煮湯的魚肉不要切太小,才能保持魚肉鮮嫩,避免煮得過老。記得要一次加足熱水來煮湯,米酒待起鍋前再淋上,鹽也是等煮好後再調味,以免過鹹。起鍋前還能加上少量白醋,更可有去腥和提味作用。

 

 人蔘雞湯 

圖片來源:https://food.ltn.com.tw/article/9884

「人蔘雞」性平、味甘、微苦、微溫。人蔘能大補元氣、復脈固脫、補脾益肺、生津止渴以及安神益智。而雞肉味甘、性微溫,營養且消化容易。湯品能溫中補脾、益氣養血、補腎益精以及除心腹惡氣,可說是日常食補中的佳品!